入秋之後,晝熱夜涼,由於氣候變化大,提醒民眾可要多注意養生。
傳統醫學認為秋三月容易有燥邪來犯,臨床上可再細分為「溫燥」、「涼燥」。當天氣久晴無雨、秋陽正烈時,溫燥會讓人出現咳嗽少痰、咽乾鼻燥、口渴頭痛、無汗發熱等症。

當深秋初涼、西風肅殺時,涼燥會使人咳嗽痰稀、咽乾唇燥、鼻塞不通、畏寒頭痛。但是不論是溫燥還是涼燥,總是常合併皮膚乾燥發癢、大便乾結、津液缺乏等體徵表現。

「燥者潤之」。中醫關於秋燥証常用的治療處方有桑杏湯、杏蘇散、清燥救肺湯、沙參麥門冬湯等等。此外,建議大家還要注意補充水份,平常可配合服用一些潤燥滋陰的食療來養生。

常用的食材有:

百合:
能潤肺止咳,還可寧心安神、幫助睡眠。可單獨炒菜或與蓮子、白木耳、冰糖作成甜羹食用。
白木耳:
生津潤肺,滋潤皮膚。將白木耳與枸杞合燉,有滋補健身之功。
黑芝麻:
與蜂蜜同熬成糊,可滋潤皮膚、滑腸通便。
水梨:
梨肉生食可清火,蒸熟之後可潤肺止咳生津。古人常謂「入秋之後,天氣多燥熱,日食秋梨,功勝參茸。」
柿子:
甘寒,養肺胃之陰,潤肺止咳。
玉芝地仙金髓丹(本院的養生茶):
成份有西洋參、雲苓、甘菊、枸杞、大生地、麥冬、陳皮等。本方為慈禧太后服用方,常服此方,可充養五臟、潤膚澤顏、常保青春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ichen0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